刘伯承检讨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,毛主席却说:你是一条龙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1945年,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,刘伯承主动进行了自我批评,坦诚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重大失误。作为一位指挥能力非凡的军事家,刘伯承究竟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呢?

刘伯承出生在四川开县,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开州。他年轻时就以出色的军事才能闻名四川,还参与并领导了泸顺起义。到了1927年,刘伯承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的军长。

在开国十大元帅里,曾经在国民党军队里做过军长的人只有贺龙和刘伯承两位。那时候贺龙还没有加入共产党,所以刘伯承就成了共产党党员里第一个在国民党军队当上军长的人。

那一年,刘伯承参与了南昌起义。起义失败后,他听从党的安排,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,被人称为军队里的孙武。学成归来后,他在中央苏区担任了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。

那时,中央苏区正全力应对敌人的“围剿”行动。到了8月,苏区中央局内部出现了分歧:前线和后方的负责人看法不一。后方的领导主张红一方面军应主动出击,攻占城市,以迅速取得革命胜利。

显然,他们低估了红军的实际能力和当时的革命局面。在敌人占据优势、我们处于劣势的情况下,怎么可能迅速取得胜利呢?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在前线的指挥员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,并向苏区中央局发去了电报回应。

根据当前敌我态势和部队实力,强攻城池风险太大。如果急于求成,盲目行动,不仅可能白费力气,还可能适得其反,让形势变得更加糟糕。

十月间,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开了一次重要会议。会上,大家严厉批评了前线采取的防御策略,认为这是过于保守的做法。讨论的重点集中在毛主席身上,对于他是否应该继续负责前线指挥工作,与会人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。

刘伯承对此持什么看法呢?虽然他有着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,但刚到中央苏区不久,对当地情况还不够熟悉。同时,他也指出了红军前线指挥中存在的"游击作风"问题,这实际上是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提出了不同意见。

尽管周总理和朱德等领导人强烈建议毛主席继续在前线指挥作战,但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多数人的否决。刘伯承也站在了多数人这边。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,少数人的意见必须服从多数人的决定。

毛主席最终从前线撤离,不再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。当时刘伯承对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理解还不够全面和准确,因此没有站在毛主席这一边。

在反"围剿"的战斗过程中,刘伯承通过亲身经历,慢慢体会到了毛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确实行得通。等到遵义会议举行时,他已经彻底认同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,成为毛主席坚定的支持者。

刘伯承对毛主席的军事理念,是逐步理解和接受的。尽管他起初并不赞同毛主席的观点,但毛主席并未因此介意。到了1934年12月,在黎平的那次重要会议上,毛主席亲自提议让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一职,这一建议最终获得了会议的批准。

在长征途中,毛主席安排刘伯承和聂荣臻这两位四川老乡,带领先遣部队为红军探路。刘伯承不负众望,他与小叶丹结为兄弟,成功渡过大渡河,为红军开辟了一条连石达开都未能走通的道路。

毛主席盛赞刘伯承,说他像天神下凡一样厉害,肯定能带着红军成功过金沙江。后来,刘伯承担任了129师的师长,还当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总司令,指挥着一支大军打仗。

刘伯承一直对当年没能站在毛主席一边的事念念不忘。在七大会议上,他认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,坦诚道:我那时候政治觉悟不够,只懂打仗,看问题太肤浅,结果帮了中央局领导的倒忙。这个错误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。

人都会犯错,这很正常,关键是要知错就改。最难得的是能够实事求是,敢于指出自己的不足,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。这种精神是毛主席带领的共产党人赢得革命的重要武器。

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共和国元帅们之间的互动和往来。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,展现了元帅们在工作、生活中的交流与合作。书中不仅讲述了他们在军事指挥中的默契配合,还描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友谊与关怀。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元帅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,同时也彰显了他们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通过这些交往细节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共和国元帅们的品格与风采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资讯

华西医院连续3年承办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肝脏微

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 王明峰 3月30日上午,由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共同承办的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项目在四川成都启...

相关资讯